發揮專業優勢,強化創意設計,推動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
開展“解讀與創意劍川”設計系列活動,結合專業優勢提高當地文化產業附加值,幫助設計當地旅游產品、提升旅游商品內涵,助力全域旅游發展和脫貧攻堅。舉辦“手工劍川·走進生活”劍川旅游工藝品創意大賽,邀請專家授課培訓、現場指導,舉辦設計作品展,展出160余幅作品和400余件實物。組織“為現代劍川而設計——提升人居環境行動在地展”等活動,展示“三清潔”、“河長制”、廁所革命等全縣重點工作。參與沙溪特色小鎮旅游商品設計,幫助設計制作景點簡介牌。支持白族服裝改良,共設計出包括公務服、校服、演出服、常服、禮服等50多款白族服飾。
抓實人才培養,強化示范帶動,為工藝助力脫貧攻堅提供人才保障。
抓實人才培養工作,建立培訓學習機制,先后選送9批次近100名的劍川書畫人才、非遺傳承人和中小學美術老師來校學習,安排專業教師授課指導。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開展講座、授課20余場次,覆蓋聽眾2500余人次。在劍川職中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先后選派6批17名研究生進行支教活動,組織師生到劍川現場指導開展美術教育,開辦“木雕工藝美術班”等,為傳統工藝來發展培養專業人才。
搭建載體平臺,強化深研廣推,提升傳統工藝影響力和帶動力。
成立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劍川基地和駐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開展傳統工藝實訓、研習、研究及生產性保護和傳承工作。積極參與大理·劍川木雕藝術博覽會暨劍川木雕文化節相關活動。策劃組織“劍湖論壇”,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與劍川非遺傳承人探討劍川木雕在鄉村振興、文旅融合中的機遇和作為。開展傳統工藝大講壇系列活動,舉辦以“匠作、設計、生活”為主題的傳承人與設計師對話會,尋找傳統工藝振興之路。邀請專家學者和文化名人舉辦“增強文化自信,自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互易與互益——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對接”等講座。舉辦“滇西奇葩——劍川木雕藝術展”“滇西新葩——中央美術學院教育幫扶聯合展”等宣傳推介活動,參與完成《中國影像方志·劍川篇》拍攝,不斷提升劍川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深挖非遺內涵,強化輻射帶動,有效助推滇西片區脫貧攻堅。
幫助劍川深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傳承工作。貫徹“四個一”理念,建立一項機制、培養一批人才、引領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實施“劍川名匠”選育工程,積極探索鄉土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發揮能工巧匠的帶動作用,把課堂設在生產車間、田間地頭、戶內戶外。為當地殘疾人專門開設木雕技能“定向性”培訓,共開展6期殘疾人木雕培訓班、2期提升班,培訓162名殘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