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原答題的策略和政治其他科目答題策略不一樣,馬原不是認知性的考察,而是邏輯關系的考察,而且你覺得選項里最不靠譜的,很有可能是正確答案。如果不太清楚,不妨來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馬原第三章真題講解:任燕翔教你如何做對考研政治題?”的文章。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方法論有以下幾點:
方法論 1
在馬原里面,要分清支配方與被支配方的關系,遇到“決定”就一定要當心,他說A決定B,那就表示A是支配方,B是被支配方。除了決定,我們還要注意“依賴于”、“依賴”等這些動詞,有沒有可能夸大支配方對于被支配方的作用。
比如下面這道題:
2006年第2題(單選)
“只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再好的音樂也無濟于事”,這說明()
A.人的認識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與過程 B.人的感覺能力決定認識的產生和發展C.人的認識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結構決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覺而存在
其中BC兩個選項都在講了決定,B選項在講感覺能力(大腦器官)決定認識,C在講生理結構決定認識,顯然是錯誤的。
因為我們在馬原里講,造成人們認識和才能差別的決定性原因是實踐,實踐才能決定認識,而生理器官只能影響我們的認識。
方法論 2
把令你覺得模糊的語句、口語性的語句轉化成為書上的概念。
比如這道題
2011年多選第17題(多選)
1971年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獲得了“世界最佳設計”獎,設計師格羅培斯格卻說:“其實那不是我的設計”,原因是在迪斯尼樂園主體工程完工后,格羅培斯格暫停修筑樂園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種,五個月后,樂園里綠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寬窄不一定的小路。格羅培斯格根據這些行人踏出來的小路鋪設了人行道,成了“優雅自然、簡潔便利、個性突出”的優秀設計。格羅培斯格的設計智慧對我們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啟示是( )
A.要從實踐中獲得靈感B.要尊重實踐的要求 C.不要對自然事物做任何改變 D.要求對事物本來的面目做直接反映
這道題的A選項中,從實踐中獲得靈感這句話,轉化為書本上的語句可以說:從實踐中獲得認識,因為靈感是認識的一種。可見這個選項是對的。
D選項中,要對事物做直接反映,這里的直接反映,不就是我們說的感性認識嗎?顯然是錯的。
我們再對“決定”關系進行測驗:
2015年第1題(單選)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語重心長地對年輕人說:“書本知識非常重要,電腦技術也很重要,但是書本電腦里種不出水稻來,只有在田里才能種出水稻來。”這表明()
A.實踐水平的提高有賴于認識水平的提高
B.實踐是人類認識的基礎和來源
C.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D.由實踐到認識的第一次飛躍比認識到實踐的第二次飛躍更加重要
其中A選項實踐水平的提高有賴于認識水平的提高。
我們可以簡化為:認識水平決定實踐水平,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
正確的說法是實踐決定認識。
2003年第3題(單選)
人的視覺感官有感覺外界物體的光和顏色的功能。可見光的波長范圍一般是380nm(納米)~780nm,稱為可見光譜。在可見光譜范圍內,不同波長的輻射使人感覺到不同的顏色,一般來說,700nm為紅色,580nm為黃紅,510nm為綠色,470nm為藍色,400nm為紫色。這種現象表明()
A.人只能認識外界物體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覺
B.人的感覺所具有的生理閥限是人的認識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覺中包含著對外界事物信息的選擇,加工和轉換
D.人所形成的關于事物的感覺是人自身生理活動的結果
這道題中的B選項,也是決定關系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我們可以將B選項人的感覺所具有的生理閥限是人的認識能力的界限簡化為感覺的邊界是認識能力的邊界,這個選項夸大了感覺對認識的作用,是錯的。
看了任燕翔的解題方法,是不是覺得考研的題型不是那么難了,不妨大家課后拿歷年真題練練。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