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社會分工的出現
B.勞動力成為商品
C.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分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D.勞動者成為商品
2(單選).“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是指(C)
A.有使用價值就一定有價值
B.有用的一定有價值
C.沒有使用價值就一定沒有價值
D.沒有價值就一定沒有使用價值
3(單選).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其統一性表現在: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其對立性表現在(C)
A.同種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不一致
B.價格和價值的對立
C.價值和使用價值不可兼得
D.勞動產品和商品的對立
4(單選).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如果如果勞動生產率提高,在單位勞動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和單位勞動時間內生產的商品價值量之間,兩者的變化表現為(A)
A.商品數量增加,商品價值量不變
B.商品數量不變,商品價值量增大
C.商品數量增加,商品價值量減少
D.商品數量增加,商品價值量增大
5(單選).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家所購買的是(A)
A.雇傭工人的勞動力
B.雇傭工人的勞動
C.雇傭工人的勞動成果
D.雇傭工人的勞動資料
6(多選).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包括(AB)
A.工人勞動力的價值
B.剩余價值
C.資本家的預付資本
D.工人勞動所需要的生產資料的價值
7(多選).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是馬克思原創的觀點。這一區分提供了一把解決經濟學上最復雜問題的鑰匙。其最根本的意義在于(BCD )
A.揭示了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B.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
C.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
D.為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8(單選).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是因為剩余價值被看作是生產商品中(C)
A.可變資本的增加額
B.不變資本的增加額
C.全部資本的增加額
D.固定資本的增加額
9(單選).利潤之所以能夠掩蓋剝削,是因為利潤(A)
A.隔斷了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的聯系
B.隔斷了剩余價值和不變資本的聯系
C.隔斷了剩余價值和生產資本的聯系
D.隔斷了剩余價值和貨幣資本的聯系
10(多選).剩余價值與利潤這兩個范疇之間的關系是(ACD)
A.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
B.剩余價值是利潤的轉化形式
C.剩余價值是利潤的本質
D.利潤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正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