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五中全會專題解讀
【熱點命題解讀】
材料:2020 年 10 月 26 日至 29 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1.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談談你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
(1)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2)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
(3)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2.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有什么重要意義?
(1)宣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頑強奮斗,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的堅定決心。
(2)昭示了我國即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
(3)描繪了國家未來發展藍圖,明確了我國的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解讀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要
★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
“十三五”時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預計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一萬三千億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軍隊組織形態實現重大變革;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 2.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 3.“四個全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 4.“主題主線”和“兩個根本”: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 5.“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
★ 6.“十二個提出”
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全會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全會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會提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會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全會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全會提出,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 7.全會強調,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要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摘
摘錄一:“十三五”輝煌成就 全會高度評價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十三五”時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國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進一步彰顯;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預計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一百萬億元;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一萬三千億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六千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十億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軍隊組織形態實現重大變革;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
1.“十三五”期間,我國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得益于堅持哪些基本國策、發展戰略和發展理念?
(1)基本國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
(2)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
(3)發展理念:綠色、協調、創新發展理念。
2.我國“十三五”時期取得決定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①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②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③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④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2)主要原因: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②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引領我國經濟發展;⑤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等。
3.“五千五百七十五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能夠產生哪些積極的影響?
(1)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兌現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2)有利于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其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3)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4)有利于落實共享發展理念,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5)有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6)有利于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為實現全球貧困問題作出積極貢獻;等等。
摘錄二: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
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1.當今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什么會深入人心?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充分表達了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的愿望,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了寶貴的思路,為人類未來發展提出了具有重要價值的構想,為人類共同美好的未來提供了方向。
2.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時代機遇,我們應該怎樣做?
(1)大力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
(2)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的治理格局和協同機制,搭建有利于創新的活動平臺和融資平臺,營造有利于創新的輿論氛圍和法治環境。
(3)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步伐,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4)努力搶占全球技術創新與新興產業的發展制高點,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摘錄三: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1.到 2035 年,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需要我國堅持哪些發展戰略?
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2.到 2035 年,我國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體現了我國堅持 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
3.到 2035 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這說明了什么?
(1)我國堅持改善人居環境,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2)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3)我國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4)我國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
4.到 2035 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原因有哪些?
(1)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2)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
(3)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4)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走向富強。
5.建成文化強國,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什么意義?
(1)有利于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2)有利于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了解,領略傳統文化之美,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3)有利于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文化基礎和精神動力。
(4)有利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影響力。
6.為實現“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目標,我們應該怎樣做?
(1)堅持厲行法治,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各級黨和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
(3)公民要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弘揚法治精神,強化規則意識,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
(4)加強法治宣傳,弘揚法治精神,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在全社會鮮明地樹立起“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法治文化導向。
摘錄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1.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有何重要意義?
(1)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有利于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3)有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有利于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5)有利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為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的認識。
(1)改革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2)改革在不斷創新中提升發展品質,創新通過改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3)改革激活創新引擎,釋放更多創新活力,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走向繁榮富強。
(4)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
摘錄五:“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1.“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這一目標的提出是基于我國怎樣的發展現狀?這一目標的實現有什么積極意義?
(1)現狀: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平衡。
(2)意義: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利于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十四五”時期要使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2)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
(3)必須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把經濟建設中心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4)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讓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傳遞出怎樣的信息?
(1)我國積極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順應時代潮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
(2)我國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走和平發展道路。
(3)我國堅持合作共贏理念,與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致力于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
(4)我國是一個和平、合作、負責任的大國,致力于成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有什么重要意義?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中國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共識,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引領。
(4)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
2. 請為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提建議。
(1)采取多種形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加強文化交流,推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學習借鑒優秀文明成果。
(3)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1.“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確定體現了哪些理念和基本國策?
(1)理念: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
(2)基本國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2.“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需要堅持怎樣的發展道路?
綠色發展道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1.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體現了怎樣的發展思想和發展理念?落實了哪一憲法原則?
(1)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
(2)發展理念:共享。
(3)憲法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
2.分析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必要性。
(1)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2)我國仍面臨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現實挑戰。
(3)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4)有利于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
1.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1)使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實現,人民的合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創造活力得到充分激發。
(2)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們在社會各個領域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
(3)有利于解決社會矛盾,實現社會正義,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繁榮富強。
2.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將發揮怎樣的積極效應?
(1)有利于讓人民感受到尊嚴,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個人的發展與進步。
(2)有利于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緩解社會矛盾與沖突,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3)有利于營造和諧、穩定、安寧的社會環境,為社會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推動社會持續發展。
摘錄六:科技創新全會提出,堅持創新
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從創新重要性角度,分析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依據。
(1)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2)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
(3)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
(4)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需要。
摘錄七: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如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1)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法行政,在行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必須由憲法和法律授權,并依據憲法和法律正確行使權力。
(2)增強責任意識,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
(3)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防范行政權力的濫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4)切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權責要對等,失責要追究,侵權要賠償。
摘錄八: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全會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1.為什么要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
2.大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何重要意義?
(1)有利于展現中華民族的精神風貌、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2)有利于提高我國的國際文化影響力,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3)有利于展現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增強民族凝聚力。
摘錄九: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1.如何認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1)“綠水青山”指生態環境保護,“金山銀山”指經濟發展。
(2)資源和環境制約著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能為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提供條件。
(3)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的增長。
(4)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青少年在生活中應該有哪些行動?
(1)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要關注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形勢,積極擁護我國的基本國策和戰略。
(2)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樹立綠色、低碳生活理念,養成物盡其用、減少廢棄物的習慣。
(3)拒絕購買過度包裝產品,選購無包裝、簡易包裝、大容量包裝產品。
(4)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產品,選購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
(5)節約糧食,減少浪費,適量點餐,踐行“光盤行動”。
(6)綠色出行,盡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減少私家車出行。
摘錄十:實行高水平對外開
全會提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1.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說明了什么?
(1)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發展、緊密聯系的世界。
(2)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
(3)我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價值理念。
(4)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要順應歷史潮流,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主動參與競爭。
2.在我國積極與世界各國開展合作與交流、促進共同發展的形勢下,青少年應該怎么做?
(1)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自身素質。
(2)樹立全球觀念和平等、開放、參與的國際意識,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各國共同發展而努力。
(3)樹立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關注整個世界和人類的未來。
摘錄十一: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1.“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理論依據是什么?
(1)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
(2)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3)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
(4)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進民生福祉。
(5)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6)中國共產黨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權。
2.為什么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1)是推動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2)是不斷滿足人民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3)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建設教育強國的需要等。
3.請你就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
(1)國家:①完善醫療保障衛生制度和服務體系建設;②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營造全民建身氛圍;③嚴厲打擊事關人民切身利益的食品藥品安全領域違法犯罪行為,守護人民食藥安全;④注重高質量醫藥人才的建設與發展,為人民健康做出貢獻;⑤重視發揮中醫藥在人民健康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等等。
(2)公民:①積極加強體育鍛煉,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生活習慣;②學習健康養生知識;③按時、定期參加體檢,早做預防治療;④注意在公共場所保持個人衛生;等等。
摘錄十二: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全會提出,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要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
1.我國為什么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建設平安中國的必要性。)
(1)國家安全是實現國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關系人民幸福、社會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保障。國家安全有保障,經濟社會才能不斷發展,祖國才能更加繁榮富強。
(3)國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只有國家安定,我們才能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產、生活環境,生命安全、財產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獲得安全感。
(4)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國家安全和發展環境復雜多變,必須高度重視國家安全。
2.作為公民,我們能為建設平安中國做出哪些努力?
(1)嚴格遵守有關國家安全的法律法定,自覺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定義務。
(2)增強國家安全意識,樹立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觀念。
(3)為維護國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協助,為維護國家安全積極建言獻策,檢舉、制止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監督和維護國家安全工作的開展。
(4)認真學習有關國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法治意識。
(5)不斷增強防范意識、提高防范能力,善于識別危害國家安全的各種偽裝,為維護國家安全貢獻自己的力量。